400-621-9699

    客服热线(工作日:8:30-17:30)

首页 > 新闻资讯 > 详细信息
5亿元成果转化看革新之路
2017-06-13|浏览量:4914

    “毕玉遂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专利技术的20年独占许可使用权竟卖出了5亿元。”近日,这一山东理工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磅消息成为人们奔走相告的大新闻。

     究竟什么是“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山东理工大学又是如何能在此种科研方面独占鳌头?

    保障人才“开足马力”做科研

    “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潜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使他们心无旁骛地从事研究工作?”该校党委书记吕传毅时常在会上以这两个问题叩问管理人员,并始终强调:“要带着感情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科研人员有尊严、有荣耀地投身于研究工作中。”“要‘爱师生、有活力、懂规律、守规矩’,打造能够容纳‘情怀’的一方‘净土’。”

    为此,该校先后实施“一号工程”“人才兴校战略”“人才优先战略”等人才引进工程。并每年投入4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打造领军人才、引进各类精英和培养年轻骨干。既引进人才,也保障人才能“开足马力”做科研。

    对于毕玉遂来说,一年365天除了出差和大年初一,几乎都在实验室工作。2003—2011年,突破“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关键性技术的近10年间,整个研究团队每天都不间断投身研究,甚至连吃饭、睡觉时想的都是怎么破解难题。

    申亮、纪洪芳教授夫妇也是如毕玉遂一样“拼命”的科研工作者。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设计研究过程中,他们几乎是“6+1”“白+黑”的工作模式,把包含近10万个结构的蛋白数据库中几乎所有的蛋白都研究了一遍。“感觉他们24小时都在电脑前工作”,夫妇二人甚至被学生称为“工作超人”。

    自上而下的“觉醒”,最具有示范作用。渐渐地,一种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沉下心来做研究的大环境,在山东理工大学日渐浓厚。

    破一流难题解区域之急

    “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的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本身均不含氯氟元素,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最新型化学发泡剂。

    “要成为一流大学,首先要有攻克一流世界难题的能力。”早在十几年前,时任校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福生就提出“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学研究方针,不但规划了一系列涵盖学校重要技术学科领域、瞄准一流世界难题的研究方向,还亲自带领教师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

    该发泡剂正是瞄准当前我国聚氨酯产业发展始终被国外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将减少数十亿吨当量二氧化碳排放,为我国提前完成对国际社会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瞄准一流世界问题,同时还能立足区域发展,是大学科研的双轨道。因此,从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群建设发力,该校蓄势待发。

    2011年,该校在淄博市投入的5000万元建设经费基础上,投入科研人员、技术与设备,共同组建了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所研制的新能源公交车现已行驶在淄博的路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进一步迈出与淄博市在校城合作上的实质性步伐,该校与淄博市还签订了《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共建学科产业对接、建设新型智库、助推产业升级、培育创新平台等重点合作事项。

    在此推动下,该校与山东玉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抗癌富丁酸益生菌保健醋”项目,将利用丁酸的抗癌保健功能,攻克丁酸在醋酸发酵过程中含量低的行业难题,促进玉兔食醋向功能性保健食品转型升级。

    政策倾斜为科研成果“松绑”

    “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创新研发与应用”突破了电池材料、设计、生产工艺及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

    “智能配电网故障自愈技术研究”项目的产品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故障检测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毕玉遂,该校还有许多师生投身于经济社会主战场,聚焦科技转化做研究。如何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解决社会问题?急需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力。

    “将大部分科研经费划归科研团队,将成果转化80%的收益由研究团队自由支配。”吕传毅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倾斜力度还有进步空间。

    今年4月,该校与山东省科技厅又签定《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并将以此为契机,制订出台更多激发和保障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措施。